健康资讯
预防中风系列 -「谈、笑、用、兵」是什么?

2017-07-23

香港每年平均约有25,000人初次或再次中风(Stroke);3,500人死于中风,是本港第四大「杀手」。中风人士年龄通常在50岁以上,惟近年数据显示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所以绝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Seshadri S及Wolf PA.一份名为《Lifetime risk of stroke and dementia: current concepts, and estimates from the Framingham Study》的研究报告,全球每6秒便有1人于一生中不幸中风;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亦发表报告《Atlas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指全球平均每6人就有1人死于中风。

中风的医学名称为「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中风(脑血管栓塞)及出血性中风两种。

缺血性中风一般是血块或脂肪块于血管内积聚所致,八成以上中风个案均属于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则由脑血管出血所造成。

高危一族时刻留意征兆

不论缺血性或出血性脑中风,都会造成脑功能异常,以致出现种种症状,包括无法移动单边的肢体或一边的身体麻痹或软弱无力;无法理解别人的话;说话困难、言语不清;晕眩或突然剧烈头痛;走路困难或不能保持平衡;视力模糊,通常只是其中一边眼睛受影响。

长者或中风高危一族应时刻留意以上征兆,特别紧记「谈、笑、用、兵」四字格言(谈:表达或说话有困难;笑:面部表情不对称;用:手无力;兵:立即求救),千万别延误诊治,以防造成无可挽救的并发症如肺炎、水肿、吞咽梗塞、褥疮、肩手综合症、消化道出血、癫痫发作尿储留或便秘,甚至致死。

中风导致的后遗症包括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言语不清视野障碍、嘴歪、眼斜流口水、吞咽困难,以至昏迷不醒。据统计,有近一成曾中风的病人会于一年内再次中风;高达四成曾中风的病人于五年内再次中风,而年纪愈大的患者,再次中风的机会亦愈高。

「小中风」发出警号

中风的症状通常突然出现,如果在数分钟至24小时内消失,且没有留下中风后遗症,便称为「小中风」,这是中风的警号,表示脑血管的病变已达到危险程度,必须实时求医治理。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历;配合身体检查,包括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利用心电图、X光、脑扫瞄造影(计算机扫瞄或磁力共振)、脑血管造影(传统血管造影(DSA)、计算机扫瞄血管造影或磁力共振血管造影)判断中风患者的状况,以作出适当的治疗。

针对中风患者,现今医学界很多治疗方法其实仍在研究阶段。中风急性期的治疗有药物和手术治疗,前者主要医治缺血性中风的病人,包括抗血小板药亚司匹灵(Aspirin)、氯吡多(Clopidogrel),以及抗凝血药华法林(Warfarin)。

至于外科手术或血管成形术,并非适合每一个出血性中风患者,须视乎血肿的大小、位置深浅、有否并发脑水肿、病人整体情况等。

最新疗法激发脑细胞

中风患者接受急性期治疗后,便须由多个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的医疗队伍提供复康护理、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以预防并发症。最新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方案,可一定程度的激发脑细胞,研究显示对部分中风后遗症如言语不清等,颇有疗效。

预防胜于治疗,有近两成缺血性中风是由心房颤动而引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吸烟、过重及酗酒人士均属中风高危一族,应做足预防措施,包括改变不良习惯,多做运动、戒烟、避免饮用酒精类和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坚持低盐和低脂的饮食习惯,并特别留意「谈、笑、用、兵」,便可大大降低中风风险。

冯斌熙医生

脑神经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