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5
道地藥材的追求
道地药材研究的专家汇聚香山科学会议
每年一度的北京香山科学会议是由科技部发起的高端学术论坛,旨在探讨科学前沿课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在2011年2月第390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们将道地药材表述为:「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质量佳、疗效好、为世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
「地道药材」一词的由来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他的一个名作《牡丹亭》,里面有一句戏词,说的是:「好铺面!这『儒医』二字杜太爷赠的。好『地道药材』!」。一句「好道地药材」的戏词,一下就把它流传开了。实际上当时指的是什么东西,大家早都已经淡忘了。
但是所谓「道地药材」,是叫「道地药材」好,还是叫「地道药材」好?二者听上去可能「道地」偏书面语一点,「地道」偏口语多一点。
「道」本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单位。在唐朝贞观年间,根据山川地形将中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相当于今天省级的建制。此称谓在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和朝鲜半岛至今仍可见,如北海道、近畿道等。
「地」则泛指地理、地带、地形、地貌等。
中国唐代十道图
道地药材的形成
我们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一看地道药材的形成。追古溯今,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经集注》,已经关注到药材产地对药材质量的这个影响。明代官修的《本草品汇精要》一书中第一次明确的用到了「道地」两个字。《本草品汇精要》一共是记载1800多种药,有268种药下面明确有「道地」两个字。也就是说,在明代已经有260多种药明确了它的产地,关于道地药材的官方记载起于此。
所以,说到中药学术用语上还是要用「道地药材」。
近年在不少涉及中医药的英文书刊和杂志中,「道地」的汉语拼音「daodi」也时有出现,如同中医的阴阳与气的音译一样,已逐渐成为英语专有名词。
道地药材是名优药材约定俗成的代名词,是中药中的精品,在中医药行业中早已广为人知。千百年来,在临床的应用实践中、在栽培技术中选育中、在炮制加工的摸索中、在中医药文化的浸润中,形成了道地药材。换言之,道地药材是用出来的。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里明确表述:「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比如川芎,由名称就带出了产地--四川,主要栽培于四川都江堰、彭州等地,产量大,药用历史悠久。但是,川芎的栽培变种,栽培于江西的抚芎,染色体发生变异,植株长期不开花,也极少抽茎。虽然个大肉肥,但其挥发油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却低于川芎。
川芎与抚芎的历史变迁
在目前常用的500种中药材中,道地药材大约有200种,其用量占中药材总用量的80%,经济价值颇高。千百年来道地药材既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同时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也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医与中药唇齿相依,没有中医的临床应用,就没有道地药材。反之,没有道地药材,中医的神奇也无法的以彰显。道地药材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
--文中内容参考自赵中振教授《中振说本草》(万里机构·万里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