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1
中醫食療: 涼茶「藥食同源」
中醫臨床上有眾多的治療方法,清代名醫程鐘齡將其歸納為“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對於初學者,可先瞭解兩法,一個是瀉法,一個是補法。這也體現了“扶正”與“祛邪”兩大治療原則。祛邪爲瀉,即通過清熱瀉火、祛濕排毒等方法,驅除侵入或停積於體內的有害物質,亦即百姓常說的排毒。扶正爲補,即補充患者體內缺乏的陰、陽、氣、血等必要物質。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有“涼茶”和“煲湯”,應當說,涼茶主要是瀉,煲湯則主要是補法。北方人習慣喝粥,粥也屬清補與溫補的範疇。
涼茶是嶺南的一大特色,也是中醫一大療法。2006年5月20日,由廣東省文化廳、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聯合申報的涼茶,作為傳統手工技藝,列入了中國政府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入選“香港館藏選粹”特別郵票系列的涼茶罐
2011年12月6日香港郵政發行了一套以“香港館藏選粹 - 香港文化及歷史系列”為題的特別郵票及相關集郵品。
一套共六枚郵票,展現了六種傳統的器物,這是香港政府民政署在香港上百萬件文物裡面“大海撈珍”挑選出來的。
這六件文物靜靜展現了昔日香港社會不同方面的生活點滴。
入選3元面值郵票的是一件綠釉瓷質涼茶罐。涼茶罐,在中國南方的日常生活中實在是太熟悉不過了。
香港浸會大學孔憲紹博士伉儷中醫藥博物館收藏的涼茶罐
看看這張圖片,會不會很眼熟?來過香港浸會大學孔憲紹博士伉儷中醫藥博物館的人肯定不會陌生。這就是入選“香港館藏選粹 - 香港文化及歷史系列”的文物之一,綠釉瓷質涼茶罐。
為什麼涼茶罐能夠入選呢?第一,它能夠代表香港的風土民情;第二,涼茶在中醫藥裡面也是屬於食療的。
星羅棋佈的涼茶鋪是香港的一道風景。預先煎妥涼茶待客,似乎為粵港所獨有,不少市民鍾情光顧涼茶鋪。在香港的超級市場,涼茶原料與煲湯用的中藥補品琳瑯滿目。
在香港,補藥的原料多來源於中國內地,涼茶的原料則多就地取材。涼茶之配伍,隨四季不同有所變化。簡可由一兩味祛濕、清熱的草藥組成,如雞骨草、魚腥草、毛冬青、崗梅、金櫻子、火炭母、白茅根、淡竹葉等﹔繁則可多至如五花茶、二十四味等。
涼茶與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香港很少有人沒喝過涼茶,無論老少,多能道出幾味用於製作涼茶的中藥。20世紀,本地還曾出現過“港九生藥涼茶商聯總會”,鼎盛期會員逾400人。香港市民對涼茶之鍾愛與涼茶業的興盛可見一斑。香港前總督彭定康為表現其親民作風,亦曾光顧涼茶鋪。
食療,孕育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是中華民族防病、治病、康復、養生的一大特色。日日煲、天天飲的湯水與涼茶,蘊含著中醫補與瀉的基本治療大法,而補虛扶正,瀉實祛邪的飲食養生之理也盡在其中。“藥食同源”,“不治已病治未病”,人們在享用美味佳餚之時,又可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據不同的體質,選擇不同的食療方,持之以恆,必見成效。“不苦口的良藥”才是人們真正期盼的。
--文中內容參考自趙中振教授《中振說本草》(萬里機構·萬里書店出版)